本網訊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縣政府依法有序管理和化解政府性債務,充分發揮適度規范舉債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三門縣人大常委會以構建全過程、多層面、有實效的政府性債務監管體系為目標,加大了對政府性債務常態化監督的探索力度,建立健全三大工作機制,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監督。
一是構建政府性債務源頭管理機制。政府性投資項目是政府性債務產生的源頭,是債務資金最終的使用方向。為進一步加強舉債的源頭管理,該縣人大從政府性投資項目立項著手,提前參與項目的論證和立項,及時將一些錦上添花的、非必需的項目剔除出去,并要求縣政府結合財力狀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一些續建項目和必須建設項目,分輕重緩急,合理安排項目建設次序和建設規模,切實控制政府性投資項目的規模和總量。
二是健全政府性債務常態化監督機制。嚴格落實浙委發〔2018〕40號文件要求,每半年由縣財政局向縣人大財經工委書面報告政府性債務管理情況,并將聽取和審議全縣政府性債務管理和化債情況報告作為經常性工作固定下來,及時就全縣政府性債務管理工作提出人大的意見和要求。同時,還探索建立了債務資金使用跟蹤監督機制,對使用債務資金的投資項目進展情況、資金撥付情況等進行跟蹤監督,時刻關注債務資金的安全和項目的實施。
三是探索建立債務資金績效評價機制。會同財政、審計等部門,在多方調研和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建立了債務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凡是當年度使用政府債務相關資金的投資項目,在下一年度由相關部門單位組織開展績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向縣人大常委會報告。